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

統計分析管理程序書

1.目的:使統計技術能適切應用於各需要的作業中,以掌握品質的變動,使產品品質得以漸進改善,令客戶更滿意。


2.範圍:在生產及產品品質特性確認過程所使用的各種統計分析,均屬之。

3.定義:無

4.權責:

4.1品管課:

4.1.1擬定廠內適用的統計技術。

4.1.2引進與推展廠內必要的統計技術。

4.1.3執行必要資料之統計分析,提供改善建議。

4.2相關部門:

4.2.1記錄、蒐集相關數據以提供分析,並依分析結論執行控制或改善。

5.作業流程圖:無

6.作業程序:

6.1常用的統計技術方法:

6.1.1查檢表:有系統的記錄、蒐集資料,以充份瞭解事實真相。

6.1.2推移圖:顯示影響因子在時間軸上的變化。

6.1.3柏拉圖:依重要程度排列,顯示每一影響因子對整體結果的影響程度,易於瞭解應該改善的重點與順序。

6.1.4要因分析圖:分析相關要因,並有條理的顯示其間的因果關係。由既有的現況找到原因並提出解答,以協助解決問題。

6.1.5散佈圖:可發現並證實兩組相關資料間之關係。

6.1.6管制圖:

(1)診斷:評估製程之穩定性。

(2)管制:決定製程何時需要調整,何時不需要調整。



(3)證實:證實製程已獲得改進。

6.1.7直方圖:顯示在規格標準下分佈的變異形態,瞭解製程的中心值與差異的大小。是以視覺傳達製程狀況資訊,評定何處需要加以改善。

6.1.8競爭標干法:將一活動或流程與被公認之領先者相比較,以找出品質改善機會。

6.1.9腦力激盪法:在不設限的思維空間,找出問題之任何可能答案及品質改進之潛在機會。

6.2使用時機:

6.2.1品管部門使用:MIL-STD-105E抽檢計劃、不良率管制圖

6.2.2生產部門使用:生產設備查檢表

6.3統計技術的應用

6.3.1各單位應依製程或產品的特性及穩定程度,或是客戶的要求,引用必要的統計技術。

6.4用於矯正措施:

6.4.1當產品或製程發生問題時,得使用統計技術分析現在及舊有資料,如日報、週報、月報以及推移圖、柏拉圖等,找出真正的原因,再據此真正原因找出矯正對策,著手改善。並可以使用推移圖或柏拉圖比較改正前後的成果,待成果確定,即可將改正的措施予以標準化,否則另找對策。

6.5用於預防措施:

6.5.1在未發生異常前,就以統計技術依據平時的記錄資料分析較易失控的參數,當發現有漸漸偏離設定規範時,就主動採取措施,以預防異常發生。

6.5.2從日常報表的不良率分析,如不良率持續上昇或突然的昇降,即代表製程或產品的某種警訊,而必須及早處理。

6.5.3由推移圖顯示不能達到預設目標或持續惡化

時,則代表活動失去或逐漸失去管制,因此必須鑑定原因並採取矯正措施。

6.5.4以柏拉圖統計的前三大不良原因為主要改善對象,在不良率統計與/或推移圖監控下進行改善。俟一段時間後,可以柏拉圖或推移圖比較改善前後的效果。

沒有留言: